北京室内禁烟难执行,物业推责引争议
新闻8点见,多一点洞见。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,眺望更大的世界。
近日,新京报刊发调查报道《探访|抽一路熏一路,公共场所的“游烟”何时不呛人?》,引发广泛共鸣。随后陆续有读者向本报反映,相较于室外“游烟”,居民楼、写字楼等公共场所与办公场所的二手烟问题同样令人苦恼。
“史上最严”控烟条例形同虚设?
北京有被称作“史上最严”的地方控烟条例,对上述场所禁烟有明确规定。然而,记者再次探访多个居民小区、写字楼发现,这些场所的室内禁烟区仍然屡禁不止。
通正国际大厦9楼,地上散落着刚熄灭的烟头,楼梯间的门开着。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
在“无烟北京”公众号的“控烟一张图”上,位于西城区的荣丰小区亮着红灯,近一月内有9起投诉。这些投诉表示小区楼内公共区域,如楼道、电梯、大厅和楼门口等处,均有人抽烟,且物业、居委会不作为。
物业推责:只能靠自觉
记者随后将情况反映到该小区物业,物业人员表示,烟灰缸不是物业放置的,会令人将其撤走。物业还表示,记者不是第一个前来投诉的人,但他们能做的只是贴标识,让物业管家加强巡查和劝阻,“这事主要靠自觉。”
专家:物业应切实担起职责
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公益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、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公益法律中心执行主任李恩泽认为,居民楼的楼道属于室内公共场所,写字楼的楼道和厕所,则属于室内工作场所,均应禁烟。
李恩泽表示,虽然物业没有强制执法权,但只要下决心管理,情况会比现在好很多。“他们完全可以多想想办法,比如加强巡查、加大劝阻力度,甚至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。”在他看来,权力有限是物业逃避责任的一个借口。
室内控烟之路任重道远
从记者探访情况来看,室内控烟之路还有诸多问题待解。受访专家表示,物业等管理方应切实担起职责,加强巡查、加大劝阻力度。